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

【望春風電台全國聯播節目企劃告知】

陳玉峰
2017411日,快樂廣播事業公司蔡方珠董事長等,與我懇談後,我決定長期擔任廣播公益義工,除了繼續主持節目之外,也負責參與規劃節目,規劃總原則:全面正向力量的提升;深化民智、世代及生界關懷;台灣文化、文學及文藝的深耕等。期待有心有識且願意義務奉獻的人,同我聯絡!

 § 緣起
寫出《西洋哲學史話》、《世界文明史》的文化大師威爾˙杜蘭Will Durant)還在哥倫比亞大學唸博士學位時,從1914年(他30歲時)起,在紐約市第2大道與第14街交會點附近,一家長老教會的教堂裏,每半個月講授一次哲學史與文學史,聽講的人大部分是碼頭工人、一般勞工與婦孺。換個角度說,他講哲學、文學故事給「販夫走卒、低下階層」聽(這是從台灣舊時階級歧視的語言)!
他講給工人聽的故事,就輯成世界暢銷書《西洋哲學史話》(1926年出版),也就是我在17歲時看得神魂顛倒、廢寢忘食的第一本「課外書」(天啊!書就書,怎會有課內書、課外書這等專制思想控制、行為箝制的書別?!)!
他在1917年獲得博士學位,但他的平民教育一直講課到1928年,此間,他在1921年還創辦一所勞工學校,這所學校後來變成近代成年教育最成功的典範。
我認為這是美國、日本、德國等,之所以成為世界強權大國的根本原因之一,也就是平均國民的知識、智識、常識層次、程度很高,對生命、生活內裏的探索興趣富饒,且深具創發性,用不著統治者委付什麼目的性的計畫,才能發展什麼「政商合體」的壟斷性產業,遑論「文化創傷」之類的等而下之。
一生重視全民智能教育,我從不以為幾個菁英可以代表國力,當然國力既盛而「菁英」倍出。這是為什麼李前總統時代延攬李遠哲院士回台,李氏倡言多少年內要「打造」多少諾貝爾獎的理想之際,我為文駁斥的理由之一;當時一段時日內,還盛傳李或將出任行政院長,我又為文提醒「會開直升機的,不一定能駕潛水艇!」,搞錯擅長領域頻常是創造災難啊!全民全方位內涵水平的提升,才是國家希望之所在。
而且,我從大學、研究所以來,始終認為真正內化的知識、專業,可以使用生活語言、普通人能解或老少咸宜的途徑、方式表達,而不須以一大堆術語,掩飾內在的空虛不踏實(註:在專業的場合當然使用術語,免得浪費溝通時間)。因此,沒有不能製作廣播節目的科目、專業或任何知識系統,而只是修為、涵養的表達問題。
而個人自從1980年代末葉投入環境、生態保育及社會或政治運動以來,先是在當時的「地下」電台發聲,繼而購買一部廣播機器,準備也搞「地下電台」,當時是為林俊義教授參選台中立委、國代、市長而考量,後來抄台抄得兇,而無疾而終,我只三不五時上海洋之聲、望春風等「地下」台而已。
2015年初我應綠逗之邀,開始上快樂聯播網主持《風雲台灣˙談古說今》節目(自行命名,合計122輯已出版光碟及隨身碟),重回望春風電台錄音,也漸次認知這個發跡於草根基層心聲的從業人員,一樣維持台灣傳統樸實、真實的美德,而在現代科技文明行列中亦走上先端,更重要的是,公義行徑全面遍佈而心懷弱勢,照顧社會最偏僻的角落,撫慰政治、社會力所無法普及的面向。
綠逗廣播半年後結束,望春風電台嚴玉霜台長熱情邀約我繼續以義工之姿,改製〈台灣之音─土地的心聲˙生態的故事〉,每周六為聽友服務,延續迄今。
當初重返廣播台時,我的理念是再怎麼冷門的話題都可製作,如果要媚俗,則不必我來。我相信台灣人民的慧根及心智,群眾不僅可以朝深度教化,事實上,群眾的智能水準,往往超越傳媒從業者!
將近三年來(我錄音存檔已屆3年),由我開辦2次聽友會及斷續傳來的訊息得知,再怎麼冷僻、艱深的若干廣播內容,不但沒有「嚇走」聽眾,聽友族群從9歲到90多歲,都予捧場,且行業則近乎全面。
然而,時代永遠變遷,大化流轉恆不止息,嚴台長鑑於時代進展及社會公義比例原則的考量,託付我承擔全國聯播網某一區塊的規劃,試圖改變若干體質,此乃因為過往草根電台從業者迫於現實,往往業務與廣播專業合體,從業人員疲於奔命,但求活路而較少能照顧各面向質性的提升。
秉持台灣傳統的俠義精神,半路出家的我誠惶誠恐答允所託,草擬構思,援提草案,是為緣由。

§ 望春風電台全國聯播網節目規劃原則
以下,條列規劃原則,理由從略:
1.      永遠規劃、不斷創造、隨時反思、回饋檢討及汰舊更新。
2.      長遠規劃、逐步累進且培育新人,而不必以短期所謂「收聽率」(真假莫辨,符合事實程度堪疑)為導向,但也非「逆向操作」。
3.      節目設計沒有老、中、青、少或任何社會族群區隔,由全民自行區劃而後彈性調整,仿如自然演化(註:演化從來不是導向完美!),因此:
4.      沒有不能創發的節目,只有有無創發的生機;創造不是前例依循的重新塑造,但社會上對「老歌新詮」還是有一定市場。
5.      廣播永遠有魔力,端視製作人或主持有何魅力。聲音及內容永遠有厚度、廣度、溫度、表情、顏色或樣相,就看發聲者內在真誠利他、熱情、智慧與用心用力的專注程度。當然,儘可能聯結電子化的媒介,然而,一旦影像化則其神秘感幻滅,不如做電視。
6.      先求手上有牌,廣結善緣、務實推出、逐步累進及汰換,但就常態而言,沒有立竿見影、「一夕爆紅」的假象,廣播節目從來都是「炭火」比喻,不是開關電視或瓦斯爐,而是「起碰」緩慢、餘溫久久猶存的酒釀。然而,所有廣播必須或最好具備讓聽眾發出:「接下來呢?接下來呢?」的渴望,而不能是:「幹!有完沒完哩!」。
7.      各項單元先行錄製存檔,彈性運用;已播出者亦系統存檔,建立資訊庫。
(以下,實際規劃略之)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